
孚能科技2025年1月1日晚公告,公司于2024年12月31日收到控股股东香港孚能及其一致行动人赣州孚创的通知,香港孚能和赣州孚创拟将部分公司股份进行协议转让。
若上述事宜最终达成,将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此外,公司股票自1月2日上午开始起停牌,停牌时间预计不超过2个交易日。
据悉,作为控股股东,香港孚能目前直接持有孚能科技19.87%的股份。
另据了解,这并非香港孚能首次计划出让股权,2023年7月31日,香港孚能及其一致行动人还曾和广州工控集团及签署了相关《股份转让协议》,以协议转让方式转让合计持有的孚能科技5%股份。若完成该次交易,其控股股东或将变更为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或将变更为广州市人民政府。
但这笔在2023年11月30日终止。彼时公告指出,新的变更实控人方式为广州工控认购公司未来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份,认购比例为不超过公司定向增发后总股本12%的股份,然而直至目前并未披露具体的定增预案。
到2024年12月5日晚间,孚能科技曾公告,第二大股东计划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将其持有的公司不超过 2.00%股份转让给广州工控或其关联方。
事实上,孚能科技和着广州国资旗下的广州工控早已在股权和业务方面形成了深度捆绑。在上市之前,2018年孚能科技便已进入广州国资旗下广汽集团供应链,并于2021年拿下广汽三菱LE车型项目定点,成为广汽埃安的第二供应商。
因此,市场人士认为,12月5日所披露的交易或再度表现了广州工控谋求孚能科技实控人地位的希望,而本次所谋划的股权转让对象,也不排除是广州工控的可能性。目前,广州工控及一致行动人目前合计持有孚能科技11.45%的股份。
资料显示,孚能科技成立于2009年,于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目前,孚能科技主要从事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及整车电池系统、储能电池及系统、新兴业务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最新市值约142亿。
作为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龙头企业之一,其客户涉及广汽、吉利、江铃、上汽、一汽等一众公司。尽管坐拥多家客户,但其业绩表现并不佳。2021-2023年,孚能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5亿、115.88亿、164.36亿;净利润分别为-9.53亿、-9.27亿、-18.68亿,三年共亏37亿。今年前三季度,孚能科技并未实现止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12亿,实现净利润-3.04亿。

本次赛事由北京马拉松协会主办,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康养老保险”)冠名,活动得到了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大力支持,特别策划“心手相牵”公益活动,为赛事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泰康养老保险・2025“医”马当先迎新年半程马拉松赛开赛
本次赛事积极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的号召,不仅汇聚了众多跑步爱好者,还吸引了卫生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参赛,发扬“医马当先”的精神,倡导医者引领、全民参与,共享健康生活方式。
泰康养老保险・2025“医”马当先迎新年半程马拉松赛开赛
医务工作者是守护人民健康、支撑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军,也是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关键。作为赛事冠名方,泰康养老保险多年来积极建设关心爱护医务工作者的长效保障机制。2014年,泰康养老保险以公益的形式聚焦医务工作者意外风险保障。2020年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泰康养老保险主动向8800余家医疗机构赠送了覆盖新冠责任的保险产品,累计覆盖医务工作者超过502万名,新冠责任保障累计赔付超2000万元。2024年,泰康养老保险与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开展《医务人员执业风险与综合保障研究》的课题研究,对医务工作者在执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摸底,分析医务工作者当前保障现状及实际保障需求,持续探索建立适宜的医务工作者执业风险保障机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过去十年间,泰康养老保险逐步打磨出一套针对医院职工的一揽子医养保障解决方案,保障方案覆盖了医护职工及其家属的意外风险、医疗风险、重疾风险、子女教育风险和养老风险等多方面风险,让医护职工可以获得符合其风险特性、品质更佳的医养保险服务。同时,泰康养老保险积极服务国家医养保障三支柱,专门成立了个人养老金部,聚焦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帮助医护职工科学建立和完善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保障,降低广大医护职工配置养老金的专业门槛。截至2024年11月底,泰康养老保险累计为3800多家医院搭建了职工福利自选平台,为89万余名医护职工及家属提供保险保障服务。
此外,泰康养老保险还针对医护职业特性开发了多个专属风险保障产品,例如职业暴露风险保障产品、医患关系风险保障产品等。其中,“医护职业暴露”津贴医疗保险覆盖423家医院的36.5万余名医护职工,累计赔付近400例。
关爱不单单在保障层面,泰康养老保险还通过公益行动致敬护士群体,向全社会传递医护人员热心公益的人文情怀。自2022年起,在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泰康养老保险连续三年在“5·12国际护士节”期间,举办“天使力量”医护行业专属公益活动,累计携手超2500家医院的9万余名医护人员共同奉献爱心。近两年“中国医师节”期间,泰康养老保险举办“大医计划”义诊活动,联合各地知名医院、学协会等累计组织开展义诊活动40余场,超百人医师团队为一千多位长辈送去温暖。2024年,泰康养老保险响应第36个全国爱卫月“健康城镇 健康体重”主题号召,开展“健康体重”管理活动,近900家医院的4万余名医护人员参与其中。
泰康养老保险联合各地医院、学协会组织开展义诊活动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民众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各类体育活动中来。本次赛事的圆满成功,是健康生活理念的一次广泛传播。展望未来,泰康养老保险将持续以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医者先行”,致力于为医务工作者及广大民众的健康、长寿和富足保驾护航,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泰康力量。

2025年1月1日,阿里巴巴出售高鑫零售的方案确定,其子公司及New 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约人民币123.5亿元)出售所持的高鑫零售全部近78.7%的股权。
本次交易早有预兆,今年10月,高鑫零售就曾公告,控股股东阿里巴巴方面正在与要约收购人讨论收购事项。而今,该笔交易正式落地,使得高鑫零售在二级市场股价大幅下挫。公告发出次日(1月2日),高鑫零售股价大幅低开,盘中跌超30%,市值最高蒸发近72亿港元(约人民币68亿)。
资料显示,高鑫零售主要于中国从事经营大卖场及电子商务平台业务,拥有“欧尚”及“大润发”两个知名品牌经营大卖场,在本次交易前市值约236.59亿港元。
业绩上看,2024年上半年,高鑫零售营收为347.08亿元,同比下降3%;毛利为85.26亿元,同比下降4.1%;净利润为1.86亿元,扭亏为盈。
本次接手方德弘资本是一家国际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董事长为刘海峰,曾领导KKR及摩根士丹利在亚洲的私募股权投资业务,投资和扶持过中国平安、蒙牛乳业、海尔、南孚电池等企业。
据悉,阿里巴巴最早于2017年入股高鑫零售,被视为其与京东等竞争对手争夺线下零售市场的又一布局。彼时阿里巴巴投入约224亿港元,获得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20年,阿里巴巴增持,花费280亿港元使得持股比例上升至72%,成为高鑫零售的控股股东。
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在高鑫零售的股权投资已经达到504亿港元,而今其清仓仅拿回131.4亿港元,由此来看这笔买卖并不划算。
事实上,在本次交易前,2024年12月17日,阿里巴巴还与雅戈尔集团达成交易,将所持全部银泰股权,以约74亿元人民币向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买方财团出售,在该笔交易中,阿里或将亏损人民币93亿元。
阿里巴巴两度大幅折价出售零售资产,或可在公司高层的发言中找到原因。2024年2月7日,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传统实体零售业务并非阿里的核心业务,退出此类业务是合理的战略选择。从2024财年至今,阿里已经退出了价值17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

站在新一年的起点,你为未来精挑细选的投资年货购物车中需要纳入哪些品种?慕然回首,人们再次发现高质量的投资策略竟然还是只需要简单的投资大智慧——红利、红利、还是红利!
红利有多暖?巴菲特猛点赞
和其他投资主题相比,2024年红利指数投资究竟有多暖人心?让我们以布局颇具特色的红利指基大厂——华宝基金旗下3款红利指基所跟踪的标的指数表现来看看:
一个你不得不知道的秘密是,红利指数投资策略是真正发源于经典的投资大智慧。当我们再度审视投资传奇巴菲特的成功之道,我们就会发现价值投资和高股息投资实际上是巴菲特成功的2个基本原则,不过太多人只看到了他对价值投资的推崇。虽然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的确从不分红,但巴菲特却尤为喜欢投资高分红的公司,比如可口可乐、喜诗糖果,并经常在致股东的信中赞美这些公司的管理层能够创造利润并源源不断地分红。
在2023年给投资者的信中,巴菲特重点写道,“1994年我们从可口可乐公司获得的现金分红是7500万美元,2022年股息已经增加到7.04亿美元。成长每年都在发生,就像生日一样确定无疑,且我们预计分红很可能会继续增加。”
2024王者&长投神来之笔
毫无疑问,红利策略是少数能够成功穿越2024全年的投资主题之一。而更重要的是,红利指数投资不仅是战胜2024年投资挑战的一时之选,更是中长期投资致胜主流股债指数的独门利器。
以2025年1月2日起发行的华宝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A类022887/C类022888)为例,其跟踪标的指数——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全收益)长期收益亦显著跑赢各主流股债指数,实现了可观的超额收益。截至2024年11月末,该指数近10年累计涨幅为98.3%,同期沪深300、中证A500、中证国债、恒生指数累计涨幅分别为73.5%、78.0%、56.3%、34.8%,其相对的超额收益分别达24.8%、20.3%、42.0%、63.5%。
在2021年至2024年11月末反复震荡的行情期间,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亦展现出强劲的韧性与向上弹性。相较于主流宽基指数和同类红利主题指数,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在收益率、波动率、夏普比率、回撤控制等方面均展现可观的优势。2021年至2024年11月末期间,该指数累计涨幅为55.0%,显著领先同期沪深300、中证A500、中证红利、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指数-17.4%、-15.0%、43.6%、52.7%的累计涨幅。同期间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最大回撤为-22.8%,同期沪深300、中证A500、中证红利、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指数最大回撤分别为-41.6%、-41.0%、-18.4%、-26.9%。同期间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年化夏普比率为0.77,同期沪深300、中证A500、中证红利、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指数年化夏普比率分别为-0.25、-0.20、0.60、-0.58,这显示该指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相对于主流股债指数亦处于领先水平。
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之所以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表现相对领先,通过独具特色的指数编制方案实现了股息率和估值指标的领先是根本原因。从上表可以看到,截至2024年11月末,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股息率达7.66%,显著高于同期上证红利、中证红利、中证红利低波、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5.25%、5.12%、5.27%、7.40%、7.13%的股息率。该指数同期市净率为0.42倍,亦显著低于同期上证红利、中证红利、中证红利低波、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0.70、0.74、0.69、0.50、0.47的市净率。
港股+低波+红利:高质量策略探秘
巴菲特说:投资只需要干好两件事儿,一是学会估值,二是学会应对波动。而红利指数策略的优点就是在买入后,我们可以因为有高股息带来的丰厚现金流而直接忽略股市的短期波动,只需关注公司每年的股息分红变化即可。如此,一步就完成了巴菲特所说的两件事儿之一——应对波动,离长期稳健回报就更近了一步。再从估值的角度来看,据Wind统计,2024年港股估值水平经历了修复与波动,恒生指数截至2024年11月末的市盈率(TTM)仅8.77倍,仍处于2020年以来的历史相对低位,估值优势显著;同期AH股溢价指数达148.57,处于2020年以来88.4%分位数的高位,港股投资的估值性价比优势突出。
问题的关键在于,同样是红利指数策略,因为具体选股标准和流程不同,其最终获得的股票组合股息率和估值特征可是会有明显差别,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策略未来的回报水平。
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的编制方案有何奥秘?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所强调的“低波”,就是选取实际波动率低的股票。低波动因子能帮助投资者规避部分非理性投资行为,从而有助于提升风险收益。该指数是从标普港股通指数样本中选取75只股息率最高的股票,然后从75只股票中进一步剔除波动率最高的25只股票,如此来降低高股息投资组合的波动率。同时,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亦明确限制单一成份与行业比重,兼顾大盘与中盘,引入了更多行业龙头,重视头部效应。该指数前十大成份股主要分布在房地产、金融等大盘蓝筹板块,红利属性显著。
2025:红利大年继续演绎?
那么,最重要的问题来了!着眼2025年乃至更长周期,支持红利指数投资回报领先的动力还存在吗?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红利板块走强的最大驱动力——长期利率(无风险利率)的变化。最新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连续实施了1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再次改为“适度宽松”。自12月2日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下破2%整数关口,随后一路下探,12月23日更是跌至1.7%下方,12月27日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1.6929%;30年国债收益率也直接步入了“1”时代。随着持续低利率环境带来的“资产荒”加剧,红利资产的配置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
其次,红利风格迎来政策端的多重利好催化。据Wind最新统计,在“国九条”等一系列强化国内上市公司分红的重磅政策推动下,2024年A股上市公司已实施分红金额合计约2.39万亿元(截至12月23日)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超11%,分红频次和力度明显增加。近期发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控股上市公司牢固树立投资者回报意识,通过增加现金分红频次、优化现金分红节奏、提高现金分红比例;中国结算也宣布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对沪、深A股分红派息手续费实施优惠措施。
第三,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等机构大资金的配置需求持续增长。基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属性,中国资本市场已在全力推动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的发展壮大。此类资本具有相对集中的增配需求,在当前利率下行和优质资产稀缺的市场环境下,适当增配权益资产是其增厚组合收益的必然要求,而红利资产以相对确定性的股息收益和较稳健的基本面与其需求精准匹配,增配空间可观。据中信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高股息股票是新会计准则下险资合适的投资标的,预计险资2025年将继续增配高股息资产。中信证券预计2025年保险资金增量配置高股息资产并计入 OCI 会计科目的规模将达到8099亿元。
也正是如此,红利基金大厂——华宝基金精心打造标普红利ETF(562060)及其联接基金(A类501029/C类005125)、800红利低波ETF(159355)、华宝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A类022887/C类022888)构成的三维经典红利指基矩阵,在新一轮红利投资浪潮中的进击颇为值得关注!
特别提醒:近期市场波动可能较大,短期涨跌幅不预示未来表现。请投资者务必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理性投资,高度注意仓位和风险管理。
风险提示:华宝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被动跟踪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该指数基日为2011.1.31,发布日期为2017.2.20,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全收益指数(将成份股分红计入收益)近5个完整年度(2019-2023)的涨跌幅分别为:6.85%、-19.86%、14.21%、3.47%、5.35%。800红利低波ETF被动跟踪中证800红利低波动指数,该指数基日为2013.12.31,发布于2024.5.21,中证800红利低波全收益指数近5个完整年度(2019-2023)的涨跌幅分别为:17.65%、4.98%、24.74%、0.01%、13.87%。标普红利ETF、标普红利ETF联接基金被动跟踪标普中国A股红利机会指数,该指数基日为2004.6.21,发布于2008.9.11,标普中国A股红利机会全收益指数近5个完整年度(2019-2023)的涨跌幅为: 21.53%、6.12%、23.12%、-3.59%、14.21%。指数成份股构成根据以上指数编制规则适时调整,其回测历史业绩不预示指数未来表现。本文中指数成份股仅作展示,个股描述不作为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也不代表管理人旗下任何基金的持仓信息和交易动向。
基金管理人对华宝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基金、800红利低波ETF、标普红利ETF、标普红利ETF联接基金的风险等级评定为R3-中风险,适合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资者。
以上基金由华宝基金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产品。销售机构(包括基金管理人直销机构和其他销售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以上基金进行风险评价,投资者应及时关注销售机构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并以其匹配结果为准,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且基金销售机构所出具的基金产品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不得低于基金管理人作出的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基金产品并自行承担风险。中国证监会对以上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以上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以上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以上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储能洗牌继续,整体负债继续增长。
产业极寒之下,企业间的竞争必将是综合性的:特别除了比拼技术实力外,还要比拼企业的资本实力。如今,储能到底有多少负债?
据黑鹰光伏统计,截止2024年9月末,169家储能上市企业总负债规模合计达2.5万亿元,约同比增长了7.15%,整体资产负债率为57.76%,同比增长个0.25百分点。若加上港股美股上市企业、非上市企业、以及正在排队IPO的企业,储能产业的整体负债接近3万亿元。
具体到企业层面,根据三季报,51家储能企业总负债规模在100亿元以上,11家企业总负债规模超500亿元,宁德时代、金风科技和天合光能三家企业总负债规模更是突破1000亿元。
同时,169储能企业短期有息负债合计4525.56亿元,约同比增长29.19%。具体到企业层面,10家企业短期有息负债规模超100亿元,前三名依次为宁德时代、华友钴业和国轩高科。
而截止2024年9月末,有24家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70%,6家企业超过80%。很多企业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 比如有61企业短期资金净值为负数,即资金储备不足以覆盖短期有息债务, 甚至27家企业短期资金缺口在10亿元以上,6家企业资金缺口在50亿元以上。

2024年起,险企对权益类资产增配的趋势变得显著。特别是长城人寿,年内频繁地进行了股权增持活动,总共举牌了7家上市公司。不过,在长城人寿“买买买”的背后,其偿付能力却有所下滑。在此背景下,长城人寿筹划新一轮增资“补血”,并于近日正式获批增资6.2亿元。
长城人寿开启第十一次增资。
12月27日,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长城人寿变更注册资本的批复表示,同意长城人寿增加注册资本6.2亿元。
据了解,自2005年成立以来,公司已累计增资10次,注册资本从最初仅有的3亿元不断爬升至当下的62.19亿元。若本次增资事宜成功落地,长城人寿注册资本将由62.19亿元变更为68.39亿元。
长城人寿股东不断“输血”的背后是为了补充公司的偿付能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公司的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比率分别为90.22%和155.91%,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7.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5.1%。
事实上,资本金的快速消耗与其规模扩张有关。2021年至2023年,长城人寿的总资产规模分别为601.52亿元、774.65亿元、1038.64亿元。进入2024年长城人寿规模继续扩张,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总资产上升至1270.89亿元。
与此同时,长城人寿在投资端展现了强劲的势头。今年以来,长城人寿更是先后举牌了7家上市公司,包括大唐新能源、秦港股份、绿色动力环保、赣粤高速、无锡银行、城发环境和江南水务。
据长城人寿在中国货币网披露的财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长城人寿的长期股权投资规模为88.46亿元,期初这一数字仅为58.44亿元,规模扩大约30亿元。此外,长城人寿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188.96亿元,相比于期初扩大约48亿元。
“补血”6.2亿元
长城人寿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
资料显示,长城人寿成立于2005年,公司总部设于北京,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北京金融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直接和通过北京华融综合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金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间接合计持有长城人寿50.69%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
强大的股东背景也为长城人寿的增资提供了支持。自2005年成立以来,长城人寿已累计增资10次,注册资本从最初仅有的3亿元不断爬升至当下的62.19亿元。
据了解,长城人寿最近一次增资发生在去年。2023年12月,长城人寿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关于长城人寿变更注册资本及股东的批复》,批准公司注册资本由55.32亿元增加至62.19亿元。
彼时,北京金融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北京华融综合投资有限公司为长城人寿增资约5.54亿元。此外,参与此次增资还有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德源什刹海房屋管理有限公司,同样均为国资背景。
不过,在去年年底获得10.93亿元的增资后,长城人寿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再次筹谋增资计划。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了长城人寿增资批复,同意长城人寿增加注册资本6.2亿元。若本次增资事宜成功落地,长城人寿注册资本将由62.19亿元变更为68.39亿元。
虽然长城人寿并未说明本次增资原因,但其频繁增资的背后原因或与偿付能力有关。
数据显示,2017年后长城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开始下滑,2017年至2021年,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07.89%、168.38%、160.36%、152.84%、124.8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从2017年的213.25%下降至2019年的162.5%,紧接着在2020年小幅回升至170.43%,随后降至2021年的152.75%。
2022年以来,随着偿二代二期工程落地,长城人寿偿付能力再度下滑。截至2022年末,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1.44个百分点至151.3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39.16个百分点至85.72%。
2023年,长城人寿偿付能力有所上升,其中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从151.31%上升至160.2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85.72%上升至90.61%。
进入2024年后,长城人寿偿付能力继续走低。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公司的核心和充足偿付能力比率分别为90.22%和155.91%,虽然达到了监管的最低要求,但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7.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5.1%。
此外,据四季度的预测数据显示,长城人寿核心和充足偿付能力比率预计将进一步下降至85.66%和149.33%。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补充偿付能力外,当前长城人寿还有一定偿债需求。据中诚信国际发布的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24 年度跟踪评级报告显示,2025年长城人寿发行的“20长城人寿01”资本补充债券前五年锁定期期满,将进入赎回期。
若长城人寿不行使赎回权,那么从第六年开始直至债券到期,后五年的票面利率将跳升至初始发行利率加上100个基点。如今,“20长城人寿01”票面利率为5.15%,调升后将达6.15%,这一只债券的年利息支出将达6150万元。
“举牌”耗资超30亿元
长城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下滑或与资本金快速消耗有关。
随着业务拓展,资本消耗加大,偿付能力自然会下降。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长城人寿的总资产规模处于稳步增长区间,分别为398.73亿元、378.92亿元、432.29亿元、499.83亿元。
此后,长城人寿的资产规模快速扩张,2021年总资产来到601.52亿元,增幅达101.69亿元,2022年总资产为774.65亿元,增幅达173.13亿元,2023年总资产为1038.64亿元,增幅达263.99亿元。
进入2024年后,长城人寿规模继续扩张,据长城人寿在中国货币网披露的财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长城人寿总资产上升至1270.89亿元,前三季度增幅达232.25亿元。
此外,投资端的大举扩张也对资本金的消耗有一定影响。具体来看,自2021年开始,长城人寿对外投资规模快速增加。当年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规模为55.08亿元,相比2020年增加了20.64亿元,其中交易性债务工具投资金额增加了7亿元。
2022年,长城人寿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金额为77.87亿元,其中交易性债务工具投资金额为12.44亿元。
长城人寿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该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金额为283.39亿元,同比增长263.93%。其中,长城人寿交易性债务工具投资金额为127.03亿元,同比增长921.14%。
与此同时,自2023年以来,长城人寿增配权益资产的趋势较为明显。2023年6月,长城人寿先后购入浙江交科和中原高速股份,达到举牌线。
今年以来,长城人寿更是先后举牌了7家上市公司,包括港股大唐新能源、港股秦港股份、港股绿色动力环保、赣粤高速、无锡银行、城发环境和江南水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今年以来,仅计算长城人寿获取的持有5%以上股权的上市公司的股份,长城人寿合计耗资超30亿元。
除了举牌以上公司外,今年长城人寿还成功跻身东莞控股、创业环保、上海能源、昊华能源、五洲交通、淮河能源等多家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之列。
总的来看,choice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长城人寿共出现在15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合计市值为74.55亿元,而今年年初长城人寿仅出现在5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合计市值仅为25.83亿元。
此外,长城人寿在中国货币网披露的财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长城人寿的长期股权投资规模为88.46亿元,期初这一数字仅为58.44亿元,规模扩大约30亿元。此外,长城人寿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188.96亿元,相比于期初扩大约48亿元。
净利润靠投资“反弹”
除了投资端的资本消耗外,长城人寿相对薄弱的“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也是驱动其启动新一轮增资的重要动因之一。
数据表明,近年来长城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从2016年至2023年,该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31.94亿元、50.78亿元、61.89亿元、80.89亿元、87.65亿元、111.01亿元、148.53亿元和230.38亿元。
然而,历年财报显示,长城人寿的归母净利润却呈现“过山车”行情。具体而言,2016年至2018年间,公司分别净亏损5.20亿元、7.25亿元和15.90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高达28.35亿元。
尽管长城人寿在2019年成功实现扭亏,但净利润水平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波动不大。2019年至2022年,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0.97亿元、1.37亿元、1.49亿元和0.97亿元。
进入2023年,长城人寿再次陷入亏损境地。年报显示,该年度公司实现净亏损3.73亿元。而到了2024年一季度,据长城人寿在中国货币网公布的财报,季度末累计亏损已达3.52亿元。
不过,在今年二季度,长城人寿的净利润实现了快速反弹。根据该公司披露的债券财务报表,第二季度公司实现了15.07亿元的净利润。进入第三季度,长城人寿继续保持良好的盈利势头,实现净利润7.64亿元。因此,前三季度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9.08亿元。
深入分析发现,投资收益的大幅增长是长城人寿今年净利润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2023年前三季度,该公司投资净收益为14.72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01亿元。而截至今年前三季度,这些数字已分别上升至28.09亿元和4.65亿元。
从其举牌公司的涨幅来看,截至2024年12月31日收盘,大唐新能源港股、秦港股份港股、绿色动力环保港股、赣粤高速、无锡银行、城发环境和江南水务年内股价涨幅分别为15.56%、50.00%、52.77%、36.50%、17.03%、15.61%、11.49%。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权益类市场投资情绪的逐渐稳定,对于在股票市场配置比例较高的保险公司而言,后市仍面临不小的回调风险。中金公司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无论今年盈利增长多少,其中很大一部分都难以长期持续”。
因此,长城人寿当前再次增资,无疑将有利于增强其资本实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潜在的市场波动和风险挑战。
责任编辑 | 李明庆

时至岁末隆冬,异质结的态势依旧迅猛,华晟捷报频传。
近日,华晟凭借卓越的异质结产品品质、稳定的供应能力和优质的服务,连续中标中国电建2024年第二批N型异质结(HJT)光伏组件500MWp集中采购项目和中国电建秦皇岛昌黎30万千瓦海上光伏试点项目N型异质结(HJT)光伏组件 339.68MWp采购项目,并分别位列两个项目候选人的第二和第一位次,进一步巩固了华晟在异质结领域的领先地位,也标志着华晟与中国电建战略合作的进一步升级。
连续中标共筑合作新高地
中国电建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电建新能源集团”)是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重要子企业,自2004年成立以来,电建新能源集团始终致力于推动新能源业务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电建新能源集团坚持科技领先的发展理念,通过技术进步驱动创新,引领行业发展。这与华晟“坚持技术创新”的价值理念高度契合,也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坚实基础。
早在2022年,华晟就与电建新能源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新能源开发建设、产业协同及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此次成功中标中国电建500MW集采项目,进一步彰显了华晟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展示了华晟拉晶、硅片、电池、组件垂直一体化布局的竞争优势,体现了中国电建对华晟长期合作价值的高度认可。
聚焦深蓝尽显海光实力
近年来,海上光伏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阵地,受到行业和政策的高度关注。根据《山东省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山东省拟布局“环渤海”“沿黄海”两大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中国电建海上光伏项目就是其中之一。华晟此次中标的中电建秦皇岛昌黎30万千瓦海上光伏试点项目是渤海湾首个大型海上光伏项目,同时也是华晟在中国电建中标的第二个海上光伏项目。
中国电建秦皇岛海光项目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东南方向约30公里的海域,场址离岸约7.3公里,海域面积约279公顷。根据地形测量,场区水深范围为6米至12米,对光伏发电系统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此次项目,华晟将为其提供喜马拉雅海光系列组件,该系列组件采用210电池片,搭载双面双玻微晶工艺,是全球首款发布认证的海光特制组件,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近海环境,是光伏组件海上光伏应用的标杆产品。
华晟喜马拉雅海光系列异质结组件将充分发挥其防盐雾腐蚀、防水汽透过、防紫外等独特优势,继续以高品质和可靠性保障此次中标的秦皇岛海光项目的顺利建设,以领先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和丰富的应用经验,为我国海上光伏的进一步布局积累宝贵经验。
从山地到农光,再到海光,通过不断探索新场景、开发新技术,华晟始终走在行业前沿,引领异质结技术应用拓展,以创新持续赋能全球光伏发展,助力破除“内卷之困”。秉持技术创新与品质至上的原则,华晟将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电建的合作,持续续写合作新篇章!
责任编辑 | 李明庆

长城人寿开启第十一次增资。
12月27日,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长城人寿变更注册资本的批复表示,同意长城人寿增加注册资本6.2亿元。
据了解,自2005年成立以来,公司已累计增资10次,注册资本从最初仅有的3亿元不断爬升至当下的62.19亿元。若本次增资事宜成功落地,长城人寿注册资本将由62.19亿元变更为68.39亿元。
长城人寿股东不断“输血”的背后是为了补充公司的偿付能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公司的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比率分别为90.22%和155.91%,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7.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5.1%。
事实上,资本金的快速消耗与其规模扩张有关。2021年至2023年,长城人寿的总资产规模分别为601.52亿元、774.65亿元、1038.64亿元。进入2024年长城人寿规模继续扩张,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总资产上升至1270.89亿元。
与此同时,长城人寿在投资端展现了强劲的势头。今年以来,长城人寿更是先后举牌了7家上市公司,包括大唐新能源、秦港股份、绿色动力环保、赣粤高速、无锡银行、城发环境和江南水务。
据长城人寿在中国货币网披露的财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长城人寿的长期股权投资规模为88.46亿元,期初这一数字仅为58.44亿元,规模扩大约30亿元。此外,长城人寿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188.96亿元,相比于期初扩大约48亿元。
“补血”6.2亿元
长城人寿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
资料显示,长城人寿成立于2005年,公司总部设于北京,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北京金融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直接和通过北京华融综合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金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间接合计持有长城人寿50.69%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
强大的股东背景也为长城人寿的增资提供了支持。自2005年成立以来,长城人寿已累计增资10次,注册资本从最初仅有的3亿元不断爬升至当下的62.19亿元。
据了解,长城人寿最近一次增资发生在去年。2023年12月,长城人寿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关于长城人寿变更注册资本及股东的批复》,批准公司注册资本由55.32亿元增加至62.19亿元。
彼时,北京金融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北京华融综合投资有限公司为长城人寿增资约5.54亿元。此外,参与此次增资还有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德源什刹海房屋管理有限公司,同样均为国资背景。
不过,在去年年底获得10.93亿元的增资后,长城人寿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再次筹谋增资计划。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了长城人寿增资批复,同意长城人寿增加注册资本6.2亿元。若本次增资事宜成功落地,长城人寿注册资本将由62.19亿元变更为68.39亿元。
虽然长城人寿并未说明本次增资原因,但其频繁增资的背后原因或与偿付能力有关。
数据显示,2017年后长城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开始下滑,2017年至2021年,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07.89%、168.38%、160.36%、152.84%、124.8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从2017年的213.25%下降至2019年的162.5%,紧接着在2020年小幅回升至170.43%,随后降至2021年的152.75%。
2022年以来,随着偿二代二期工程落地,长城人寿偿付能力再度下滑。截至2022年末,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1.44个百分点至151.3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39.16个百分点至85.72%。
2023年,长城人寿偿付能力有所上升,其中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从151.31%上升至160.2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85.72%上升至90.61%。
进入2024年后,长城人寿偿付能力继续走低。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公司的核心和充足偿付能力比率分别为90.22%和155.91%,虽然达到了监管的最低要求,但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7.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5.1%。
此外,据四季度的预测数据显示,长城人寿核心和充足偿付能力比率预计将进一步下降至85.66%和149.33%。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补充偿付能力外,当前长城人寿还有一定偿债需求。据中诚信国际发布的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24 年度跟踪评级报告显示,2025年长城人寿发行的“20长城人寿01”资本补充债券前五年锁定期期满,将进入赎回期。
若长城人寿不行使赎回权,那么从第六年开始直至债券到期,后五年的票面利率将跳升至初始发行利率加上100个基点。如今,“20长城人寿01”票面利率为5.15%,调升后将达6.15%,这一只债券的年利息支出将达6150万元。
“举牌”耗资超30亿元
长城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下滑或与资本金快速消耗有关。
随着业务拓展,资本消耗加大,偿付能力自然会下降。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长城人寿的总资产规模处于稳步增长区间,分别为398.73亿元、378.92亿元、432.29亿元、499.83亿元。
此后,长城人寿的资产规模快速扩张,2021年总资产来到601.52亿元,增幅达101.69亿元,2022年总资产为774.65亿元,增幅达173.13亿元,2023年总资产为1038.64亿元,增幅达263.99亿元。
进入2024年后,长城人寿规模继续扩张,据长城人寿在中国货币网披露的财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长城人寿总资产上升至1270.89亿元,前三季度增幅达232.25亿元。
此外,投资端的大举扩张也对资本金的消耗有一定影响。具体来看,自2021年开始,长城人寿对外投资规模快速增加。当年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规模为55.08亿元,相比2020年增加了20.64亿元,其中交易性债务工具投资金额增加了7亿元。
2022年,长城人寿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金额为77.87亿元,其中交易性债务工具投资金额为12.44亿元。
长城人寿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该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金额为283.39亿元,同比增长263.93%。其中,长城人寿交易性债务工具投资金额为127.03亿元,同比增长921.14%。
与此同时,自2023年以来,长城人寿增配权益资产的趋势较为明显。2023年6月,长城人寿先后购入浙江交科和中原高速股份,达到举牌线。
今年以来,长城人寿更是先后举牌了7家上市公司,包括港股大唐新能源、港股秦港股份、港股绿色动力环保、赣粤高速、无锡银行、城发环境和江南水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今年以来,仅计算长城人寿获取的持有5%以上股权的上市公司的股份,长城人寿合计耗资超30亿元。
除了举牌以上公司外,今年长城人寿还成功跻身东莞控股、创业环保、上海能源、昊华能源、五洲交通、淮河能源等多家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之列。
总的来看,choice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长城人寿共出现在15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合计市值为74.55亿元,而今年年初长城人寿仅出现在5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合计市值仅为25.83亿元。
此外,长城人寿在中国货币网披露的财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长城人寿的长期股权投资规模为88.46亿元,期初这一数字仅为58.44亿元,规模扩大约30亿元。此外,长城人寿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188.96亿元,相比于期初扩大约48亿元。
净利润靠投资“反弹”
除了投资端的资本消耗外,长城人寿相对薄弱的“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也是驱动其启动新一轮增资的重要动因之一。
数据表明,近年来长城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从2016年至2023年,该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31.94亿元、50.78亿元、61.89亿元、80.89亿元、87.65亿元、111.01亿元、148.53亿元和230.38亿元。
然而,历年财报显示,长城人寿的归母净利润却呈现“过山车”行情。具体而言,2016年至2018年间,公司分别净亏损5.20亿元、7.25亿元和15.90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高达28.35亿元。
尽管长城人寿在2019年成功实现扭亏,但净利润水平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波动不大。2019年至2022年,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0.97亿元、1.37亿元、1.49亿元和0.97亿元。
进入2023年,长城人寿再次陷入亏损境地。年报显示,该年度公司实现净亏损3.73亿元。而到了2024年一季度,据长城人寿在中国货币网公布的财报,季度末累计亏损已达3.52亿元。
不过,在今年二季度,长城人寿的净利润实现了快速反弹。根据该公司披露的债券财务报表,第二季度公司实现了15.07亿元的净利润。进入第三季度,长城人寿继续保持良好的盈利势头,实现净利润7.64亿元。因此,前三季度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9.08亿元。
深入分析发现,投资收益的大幅增长是长城人寿今年净利润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2023年前三季度,该公司投资净收益为14.72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01亿元。而截至今年前三季度,这些数字已分别上升至28.09亿元和4.65亿元。
从其举牌公司的涨幅来看,截至2024年12月31日收盘,大唐新能源港股、秦港股份港股、绿色动力环保港股、赣粤高速、无锡银行、城发环境和江南水务年内股价涨幅分别为15.56%、50.00%、52.77%、36.50%、17.03%、15.61%、11.49%。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权益类市场投资情绪的逐渐稳定,对于在股票市场配置比例较高的保险公司而言,后市仍面临不小的回调风险。中金公司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无论今年盈利增长多少,其中很大一部分都难以长期持续”。
因此,长城人寿当前再次增资,无疑将有利于增强其资本实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潜在的市场波动和风险挑战。

闻泰科技“瞄准”半导体。
12月30日,闻泰科技宣布,计划将旗下与产品集成业务相关的9家标的公司股权和标的经营资产转让给立讯精密控股股东——立讯有限或其指定方。至此,公司将集中资源专注于半导体业务。
据悉,闻泰科技的产品集成业务主要采用ODM模式,过去多年,公司的起家便是来自这一部分。
不过,近年来产品集成业务经营承压,基于此,闻泰科技开始对于半导体业务给予厚望。
而闻泰科技的半导体业务承载平台为安世半导体,主要涉及功率半导体领域。为收购这一资产,公司也为此付出了高商誉的“代价”。现如今,半导体景气度展望良好,或正因此,公司着手对此业务“集火”。
欲出售部分ODM
12月31日,闻泰科技高开逾5%后仅用时不到一分钟便封住涨停。截至收盘,该股报收38.78元,市值上升至482.6亿元。
消息面上,12月30日晚间,闻泰科技发布公告称,拟采用现金方式,将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拥有的与产品集成业务相关9家标的公司股权和标的经营资产转让给立讯有限或其指定方。
闻泰科技在公告中说明,本次交易基准日拟定为2024年12月31日,交易标的公司股权涉及营业收入超过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合并报表营业收入的50%但未超过60%,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据悉,立讯有限是立讯精密控股股东。着眼9家标的公司,包括黄石闻泰在内的7个标的将根据立讯有限尽职调查情况并经双方协商一致后由相关方签署资产出售协议,嘉兴永瑞电子、上海闻泰信息技术、上海闻泰电子科技则拟与立讯精密签署股权转让协议。
梳理公告发现,这9家标的公司在2024年1到9月份合计营收约858.33亿元,但其中仅有Wingtech Group(Hong Kong)Limited、深圳闻耀、闻泰科技(深圳)于此期间内实现净利润为正,三者分别录得1.63亿元、0.01亿元、0.09亿元。
不过,立讯精密对“接手”闻泰科技产品集成业务相关资产的交易持乐观态度。
其称,从集团层面看,可实现消费电子ODM能力和资源的快速补充。此外,该公司还表示,结合自上市以来历次成功兼并购所积累的实战经验,有信心能够在拟收购资产顺利交割后帮助其实现改善。
闻泰科技在其2023年年报中叙述产品集成业务相关事宜时表示:在手机ODM、平板、笔电、IoT、家电、汽车电子等领域,公司的海外客户占比快速上升,主要客户均为全球头部品牌,具备了抵御单一市场、单一领域等需求波动风险的能力。
而立讯精密则是知名“果链”企业,2023年,公司第一大客户贡献了营收额的75.24%。可见,该公司有扩充新客户占比的诉求,而这或是闻泰科技旗下产品集成业务可以为之提供的。
闻泰科技方面指出,其所出让的产品集成业务具备优质客户资源、ODM研发方面等优势。公司还提及,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集中资源专注于半导体业务。
“瞄准”半导体业务
闻泰科技聚焦半导体发展的意图一览无遗,原因之一或在于其产品集成业务承压。
据悉闻泰科技的产品集成业务主要采用ODM模式,公司的起家也源自该项业务,其起步于手机方案设计,并在2008年自建整机制造工厂,实现从设计到制造的垂直整合,成为国内第一家手机ODM企业;此后公司的业务领域也拓宽至平板、笔电、IoT、家电、汽车电子等。
然而,身为曾经的业绩依仗,今年来产品集成业务的表现却是极为拉跨。
2024年三季报显示,闻泰科技营业总收入531.6亿元,同比增长19.7%,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80.26%至4.145亿元。而产品集成业务在第三季度实现收入157.3亿元,同比增长45.58%,环比增长14.79%,净亏损3.57亿元。
再看闻泰科技此前的半年报。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公司产品集成业务分别实现营收124.2亿元、137.0亿元,净亏损分别为3.5亿元、5.0亿元。
业绩之外,制裁也是干扰因素。在解释拟出让产品集成业务的原因时,闻泰科技也提到:“基于地缘政治环境变化以及公司业务发展需求,未来公司将通过战略转型构建全新发展格局。”
当产品集成业务未能给闻泰科技提供更多增量时,公司的目光最终投向了可以创造利润的半导体业务。
回溯近年,半导体业务对于闻泰科技的重要性持续提升。
回溯近几年,半导体业务对于闻泰科技的重要性持续提升。2021年至2023年,该部分业务分别实现净利润为26.32亿元、37.49亿元、24.26亿元,成为公司经营的重要抓手。同一时间段内,随着半导体周期起伏,半导体业务毛利率呈现波动,不过依然维持在三成以上或四成左右的水准。
着眼2024年第三季度,闻泰科技通过半导体业务取得收入38.32亿元,环比增长5.86%,业务毛利率为40.5%,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环比提升1.8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6.66亿元,环比增长18.92%。
据悉,闻泰科技的半导体业务下游主要对应领域为汽车、工业与电力,具有一定成长性。据芯谋研究《中国功率分立器件市场年度报告2023》,公司在功率半导体企业中排名全球第5、中国第1。
而安世半导体则是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承载平台,其经营主体包括安世荷兰、安世半导体(中国)、安世英国、安世马来西亚、安世菲律宾、安世德国等。
超200亿商誉“悬顶”
安世半导体由闻泰科技“蛇吞象”而来。
回溯历史,闻泰科技通过多步方案,逐步“吃下”安世的控制权。
2018年4月,闻泰科技全资孙公司合肥中闻金泰、云南省城市建投、上海矽胤组成的联合体成为安世半导体部分投资份额受让方,合计斥资114.35亿元人民币收购安世33.66%股权。
2019年12月20日,闻泰科技发布《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实施情况暨新增股份上市公告书》。交易实施后,公司已累计间接持有安世74.46%权益比例。
其中,闻泰科技拟以现金方式支付交易对价99.69亿元,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交易对价 99.56亿元,交易对价199.25亿元。
来到2020年3月,闻泰科技再发布重组预案,交易对价为63.34亿元。其中,公司以现金方式支付1.5亿元,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61.84亿元。交易落地,闻泰科技间接持有安世98.23%权益比例。
最终,闻泰科技因收购安世半导体而体量大增。据统计,2018年至2020年期间,公司营业收入从173.4亿元上升至517.1亿元,公司归母净利润从6102万元上升至24.15亿元。
但另一边,商誉问题也随之而来。
闻泰科技2024年半年报显示,安世商誉期末余额为214.98亿元,而此时公司股东权益为376.97亿元。这意味着,安世的商誉占据着闻泰科技净资产比例接近六成。因此,后续该部分会否减值,就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有关商誉减值测试的内容,闻泰科技在2023年年报中有详细提及。具体来看,公司在“可收回金额的具体确定方法”中列出,预期2024年至2028年期间安世半导体年收入增长率29.7%,净利润率19.59%。
往后看,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储能作为需求增长确定的下游领域,有望带动功率半导体行业景气;而身为业内龙头,安世半导体的盈利释放或也有望随之而来。届时,有关闻泰科技商誉减值的忧虑有望降低。